書時料理小P
書時料理小P

書時料理是一個Podcast讀書會 每週兩小時,幫你養成閱讀習慣。 如果你願意跟我一起 讀書 or 討論 的話, 就趕快收聽吧! (ゝ∀・)b 聯絡小P:ba88052@gmail.com

我們還有希望 嗎? 從《行為》的角度看 戰爭與和平 《完結篇》

哈囉哈囉~大家好,我是主揪小P


這週,是行為的最後一集了。

老實說,我真的沒想到自己有辦法走完這本書。

我也沒想到自己會花半年的時間在解構一本書。

而我感覺,自己節目的形式也在不斷改變。

我慢慢的覺得,這不只是一個讀書會節目。


總之,我想聽到這的你,應該知道了

這不是一本簡單的書,一個podcast節目做這樣的書,根本是自討苦吃~

但,就像甘迺迪在1962年說的話,我們這麼做,不是因為他簡單,而是因為他難。

我知道,如果我做完了,我將會是第一個這麼做的人。

至少,是在台灣的第一個。


我可以很大膽的說,如果你聽完了我全部關於行為這本書的集數,你是少數知道這本書到底在說什麼的人。

而,如果你跟著把這本書看完了,那,恭喜你,我猜全台灣完整看完這本書的,應該不多。

但你應該也會知道,雖然很少人看,但這是一本被低估的書,他不但值得討論,更值得反覆閱讀。



不過,我想對那些,被我騙進來說,看完這本書,你能夠大概預測他人行為的人,說聲抱歉。

要說這本書最主要的主旨,那大概就是,行為,很複雜,很難預測,而且橫跨多個學科。


這本書打破了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常識。

行為有可能根本不經過腦袋,我們對自己可能完全沒有選擇權,

童年的挫折會造成巨大的影響,

歧視和刻板印象是寫在基因裡的,看到不同膚色的人,你的杏仁核會活化,

以及,同理心的本質是為了自己。



如果你看到這,你沒有感覺自己快要變成一個虛無主義者,沒有感覺自己做的一切毫無意義,甚至沒有變得有那麼一點點悲觀,那我覺得你沒看懂這本書,給我重看一次!


小P我會感覺,自己是被決定的,而且不只是哲學上支持決定論而已,而是實際的感覺自己對行為根本毫無掌控感。



而這就讓我想到最近的電影,沒錯,就是 天能。



既然我們的未來已經決定了,那我現在還要做什麼


就像我的男神尼歐說的,事情,發生了,就是發生了。

既然我們現在還活著,是不是表示未來人的計劃失敗了?那我們還要努力什麼?



我們好像都在行為發生以前,就已經被決定好要做這件事。

而我們真正做的,只是完成那個行為。

但是我們還是得奮不顧身的努力,完成它。

甚至是在知道結局不理想的情況下,也得去做這件事。



因為如果我們不努力,那誰來做那個完成行為的人?




不過,行為這本書,也不只是帶來冷冰冰的悲觀事實而已~


我們知道大腦直到成年都還是可塑的,

我們知道如果同理他人,以慈悲幫助人,慢慢變成了習慣的話,那你就成為了一個道地的好人。


而整個世界也在證明,情況有所進步,我們最糟的行為已經減少,而好行為則不斷增加。

至少在2020年以前是這樣拉..哈哈


我想,人類都有個共同的目標,就是我們想要增加好事,減少壞事。


就像懲罰不是手段,而是減少壞事的目的。

我們也能想些方法來增加好事。

我想告訴你幾個故事,告訴你,或許我們還是有希望的。


首先,我們先從,狒狒開始說起。


講了好幾個月,我想你或許已經忘了薩波斯基是個靈長類動物學家。

他曾經花了30個夏天,到東非去研究草原狒狒。


草原狒狒是一個蠻暴虐的種族。

弱者總會被強者咬傷。

他們有大量的攻擊行為,甚至包括那些替代攻擊行為,就是當你被比較強的人攻擊時,你會轉向去攻擊比你還弱的人的這種行為,而攻擊的對象包括母狒狒和小孩。


這是他們的天性,他們本來就是如此,這沒有好壞。


可是,有天人類在那設了一個垃圾場。

這群狒狒就變成了 垃圾場狒狒群。

因為垃圾場跟這群狒狒的距離還是有點遠。

所以只有一些比較強壯的公狒狒會跑去那裡覓食。

這群公狒狒常常去那裡開趴,吃人類吃剩的垃圾食物,他們開始變胖,而且出現新陳代謝問題。

用現在的話來說,這一輩的狒狒就是過太爽了,才得了一些現代狒狒症候群。


但過太爽的幸福的日子沒持續幾年,不幸的事情發生了,因為旅社的肉品稽查出現問題,餐廳拋棄了沾有肺結核病毒的牛內臟。

不知情的狒狒再大吃特吃了牛肉全餐後,

得到了肺結核。

這使得垃圾場狒狒們幾乎全部死光。


而這群垃圾場狒狒,是本來族群中最強壯,最凶的公狒狒。


這讓作者很難過,因次有六年得時間沒在接觸這群狒狒。

後來,作者的未婚妻來到東非玩的時候,作者才又重返遺跡。

結果發現一個非常特別的現象。


因為那一次的中毒,狒狒群中一半的公狒狒都死了。

公狒狒和母狒狒的比例是1:2

而且,剩下來的公狒狒攻擊性也比較低。


造成的結果就是,他們變成了 友善的狒狒群。

公狒狒還是有地位區分,還是會為了地位而打架,但是他們不會出現替代性攻擊行為,他們不會因為爭權失敗,就隨意攻擊母狒狒,他們的壓力和焦慮指數都很低。

而甚至是那些新加入的狒狒,在一段時間後,都會變成友善的狒狒。


作者推斷,或許是因為在這裡的母狒狒,是受到壓力最小的狒狒了,他們不必擔心會莫名的被攻擊,這使得他們更能接受外來群體。

而當外來者被友善對待時,他們也會友善對待其他狒狒。


曾經,草原狒狒被定義成

攻擊性無法控制,層級分明,雄性支配的靈長類動物。

如今發現,這不是普世皆然的,文化可以改變。


狒狒是如此,能在地球上所有環境生存的人類,又怎麼不是呢?


如果有人說,我們無法避免那些最糟的行為,那他一定不熟靈長類動物,也不夠熟人類。

人類是可以改變的。



不過既使可以改變,人類還是有些出廠設定。


就像是,你覺得,人類是個愛好殺戮的種族,還是愛好和平得種族呢?


1863年時,南北戰爭中有一場關鍵的戰役,被稱作 葛底斯堡戰役。

雙方死傷的人數超過五萬人,戰場上躺了7000多具屍體,是一場慘烈的戰爭。

那請問,整場戰爭中,有多少人開槍了呢?

從戰場上回收的兩萬七千把槍中,有兩萬四千把槍只上膛而沒開槍,甚至有六千把槍,上膛了三到十次,但都沒開槍。

很多軍人只是心想。

我該開槍了,對,沒錯....但讓我再重新上膛子彈。


人類不太會,或者說不太敢,因為仇恨或服從而殺人。

真正在戰場上,人們並不想開槍,大部分時候是在大喊大叫,奔跑,有時照顧病患,但是就是不打算真的開打。

甚至是對方嘗試想殺掉自己,也不太會下手。

反而是為了保護隊友時,為了不讓旁邊的人倒下時,才更有可能殺人。


原因 是因為,人其實不喜歡殺戮,人其實無法接受近距離的殺人。


事實上,在二戰期間,真正開槍的士兵也只有15~20%的人而已。


那,那五萬多人是怎麼受傷的?

真正造成死傷的,是手榴彈,機關槍,和砲彈。

因為上面這些行為,不是針對特定一個人。

我是在作戰!不是殺人。

這跟瞄準一個人,再開槍有所不同。

就像是在電車難題中,拉下拉桿是為了救五個人,推下胖子是殺人一樣。

啟動的是不同的道德直覺。


這時候,我就想到。

如果是現在常見的無人機呢?

如果是使用無人機殺人的話,人類還會 不敢下手嗎?

畢竟無人機完全談不上 近距離殺人。


而結果是一個,人類會覺得開心,軍方不開心的答案。

用無人機殺人,承受的心理壓力,和獲得PTSD的機率,跟在戰場上是一樣的。

就算操作的人沒有物理上的接觸他,他大可在完全無壓力的殺了人後,回家買個甜甜圈,不會受到任何威脅。但所有操作無人機的飛行員,和大部分的人類,都不喜歡看著活生生的人變成地面的殘骸,既使是隔著銀幕。


這是一種天生的自制力。

文化能夠改變,行為能夠改變,而我們也不是一個愛殺戮的種族。

雖然我們還是常常因為隱喻、權威、利益,還有一些種族認同而下手,但至少我們知道,雖然人可以變成殺人機器,但那不是天生的,這一切是能改變的。


不是每個被要求用最高電壓電擊的人,都乖乖服從了。


1968年 美國越戰時,曾發生了這麼一個震驚的事件,美萊村屠殺。

在當年的三月十八日時,中尉威廉.凱利下令攻擊美萊村中手無寸鐵的平民,原因至今仍很模糊。

是上級指令嗎?是仇恨越南嗎?是平民中有越共士兵嗎?

沒有人知道,我們只知道,有350~500個平民,包括嬰兒 婦女 老人被殺害,肢解,接著丟入井裡。

當然,並不是整個連隊的人都陷入瘋狂,有一個軍人在殺了一個母親和小孩後,拒絕再殺更多人,另一個軍人協助把平民集中,但拒絕放火。有些人完全拒絕任何指令,既使被子彈威脅也是如此。

但,真正帶來改變的,是來自連以外的人。

一位名叫 小休伊.湯普森的25歲准尉。

當時他正駕駛著直升機,打算支援與越共對戰的美國步兵。

但他卻發現,現場沒有戰鬥,只有大批死亡的平民。

在20年後,當湯普森再度談到這件事情時,他描述對那些軍人的感覺:感覺,我想,在那個時刻,他們才是敵人。他們絕對是地面上那些人的敵人。

他把直升機停在平民和軍人之間,並用機槍對準他的美國同胞,命令所有人,只要美軍再試圖殺害村民,就立即開槍!


而在那之後,這個事件終於有了轉機,高層注意到這件事情,而這件事情,也引起美國人民的反戰情緒。


我群和他群的定義,在那一瞬間,就改變了。

而這一個人的改變,造就了歷史的改變。



我們能夠成為湯普森這樣的人嗎?

我們能夠在火災時當衝入火場的第一人嗎?

我想對大部分的人來說,這很困難,不是每個人都能直面恐懼,還狠狠的打了恐懼一拳。

當我面對眼前的火舌時,我想我未必衝得進去。

當我在戰場上時,我更可能是那個連續裝了十次子彈,而一次都沒擊發的人。

但至少,我們能成為牛頓。

我知道你在想哪個牛頓,不,不是那位。

這個故事中沒有蘋果。

這個牛頓,是約翰.牛頓。


我猜你應該是沒聽過這個人,他最有名的也就是寫了普奇神父最愛的奇異恩典。


牛頓這個人是個聖公會的教士,同時是個廢奴主義者,

他甚至是當時英國廢奴先驅 威廉.威伯福斯 的顧問。

可以說帶領著廢奴運動


好吧,聽起來他是個還不錯的好人。


但是,更有趣的是他年輕時的行為。

他曾經,是個奴隸船的船長!


在青少年時,他本來是一艘西非的奴隸船上工作,他近距離的接近了奴隸。

牛頓跟船員的關係不好,船員們討厭他到把他丟在陌生的國家裡,害得他被另一個奴隸販子,當成奴隸使喚。

實際接觸奴隸,甚至被當成了奴隸,這使得他開始同情奴隸嗎?不,這沒有發生。


接著他被人救了出來,本來想搭船回英國的,卻路上遇到暴風雨。

牛頓跟上帝祈禱千萬不要沈船,而船也奇蹟般的安全抵達,於是他改信上帝,改信福音派基督教,好,你當過奴隸,又信了上帝,你是不是要改邪歸正了呢?


不,他聲稱對奴隸感到同情,但他卻當上了奴隸船的船長,又這麼做了六年。

六年的經過,讓他認清自己的作為了嗎?

nope

他的健康惡化,他開始研究神學,成為牧師。接著,投資了奴隸貿易。

這傢伙真的是齁。


但是,想法開始發酵了。

他變成了很受歡迎的牧師,因為佈道還有關懷他人而聞名。

他開始創作聖歌,他開始為窮人和受壓迫者發聲。

他慢慢地停止投資奴隸制度。

或許是因為良心、或許是想維持好人的身份,或許是找到更好的投資機會。

又30年後,他寫了一本譴責奴隸制度的書。


他當了盲目的壞蛋很長的時間,他親眼見證了甚至就直接造成了奴隸制度的可怕,卻沒有任何行動,但最後,他變成了廢奴運動的重要領導人,見證了奴隸制度的廢除。


一個曾經從奴隸制度獲益的人,因為宗教信仰和道德,於是把我群和他群的概念重新定義,戲劇性的成為人道主義者,又戲劇性的表明要修正他曾做出的殘忍行為。

如果我們能核磁共振他的大腦,他的神經肯定在瘋狂的重塑。


我們或許沒有辦法成為湯普森,但牛頓,牛頓不同,牛頓就是我們一般人。


他用聖經尋求安慰,他用十幾年的時間,抗拒自己的道德發展。他有同理心,但卻選擇性地付出。他花了很長的時間,才承認自己過去做錯。

那些能衝入火場救人的人,通常在思考前就行動了,那是自動化的反應。

但是牛頓不一樣,「我無能為力」「一個人沒辦法挑戰這一切」「關心身邊的人就好」「那些人跟我們不同!」「我累了」

牛頓在踏出了十步後,因為自私而又退了九步。但是就這麼一路的跌跌撞撞,不斷的去思考,慢慢讓同理心發酵,慢慢地踏上慈悲的幫助,最後,當慣了好人的人,變成了道德的巨人。


人類不只能能夠改變,一個人也能造成改變,而且,是好的方式的改變。


最後的最後,我想說一個我覺得很感動的故事。



戰爭,是個很奇妙的事件。

他常常帶來人類最糟的行為,卻也可以在其中看到一些宛如奇蹟的事件。

在一次世界大戰中就發生過一個,我不是第一次聽到這件事,但每次聽到,我都感覺這是無法想像的奇蹟。


在1914年的聖誕節時,英國和德國的戰場前線,軍官本走在壕溝中,用對方的語言,嘗試性的呼叫,停火!

接著雙方在戰場中央見面,宣布休戰。

德國和英國在聖誕節期間停戰,並取回屍體。


結果,事情就一發不可收拾了~

首先,雙方先互相借鏟子來幫忙挖掘墳墓,舉行共同葬禮。

接著就開始交換食物、酒、菸草。

然後,所有軍人開始跑到戰場中央,一起禱告,吃晚餐,交換禮物,互相拍照。

到了最後,他們甚至用一顆臨時拼湊的足球,在戰場中央舉辦足球賽。


注意!這可是戰爭時期啊!

這兩個國家的上層,都巴不得把對方給毀滅殆盡。

但在前線,在那個人們說一去不復返,戰況最緊急的,雙方交戰的地方。

兩個本來是敵人的人,卻互相拍照,交換對方的頭盔當紀念品。


而戰爭是如何繼續的?

是後方的人,是遠在國家中央,根本沒聽到炮聲的高層,逼著這群士兵往剛剛還在一起踢球的對方開槍。



一個前線軍人曾在日記中記下。

在家鄉,我們辱罵敵方,用諷刺漫畫羞辱他們。我多麼討厭諷刺漫畫中的荒誕帝王。但在這裡,我們可以因為敵人的英勇、武力高強,足智多謀而尊敬他們。他們也有所愛的人在家鄉,也必須忍受泥土、雨水和鋼鐵。



上一章談論自由意志時,我們談到了,當未來的人看我們法律的做法時,會不會心想。

天阿,那時候他們還什麼都不知道,他們造成了多大的傷害啊!


現在,我們看向過去兩個國家的仇恨,我們會心想why?

而未來呢?

未來的人看向我們現在的仇恨,難道不也覺得不解嗎?


如果,讓你在沒有接受任何麻醉的情況下接受手術,但是,手術只要一結束,你就會忘記痛苦,那這個手術會比較不痛嗎?

如果知道國與國之間的仇恨終將化為烏有,我們就能夠放下仇恨嗎?


哲學家 喬治.桑塔亞納說過:無法記住過去的人,必定重蹈覆轍。


看完這本書,也許你會感覺自己看不到任何希望,看不到自己能有任何的掌控權。

但我們沒有其他選擇,只能繼續嘗試。

不過,至少,我們,還有,希望。



謝謝聽到這的你。

行為這本書,我們就講到這了。

希望至少這段旅程,有帶給你一些知識,一些討論,還有一些思考的樂趣。


如果喜歡我的節目的話,請訂閱 按讚 五星分享我的節目。

我是主揪小P,我們下週見囉,掰掰~



CC BY-NC-ND 2.0 版权声明

喜欢我的文章吗?
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,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。

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
加载中…

发布评论